中文  |  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师德师风建设

专题专栏

【师德标兵说师德】担育人使命 筑师德匠心

 发布时间:2023-03-28

航运学院 何正伟

作者简介:

何正伟,男,中共党员,武汉理工大学航运学院副教授, 长期处在一线从事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工作,教学工作量饱满。主持参与科研项目6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三大检索论文20余篇。获得多项省部级以上科研与教学成果奖,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获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六项。长期从事《电子海图与地理信息系统》、《交通大数据技术与原理》等课程教学工作。主持《电子海图与地理信息系统》、《交通大数据技术与原理》课程建设,主讲课程获得优质优酬奖励,主持和参与多项省部级、校级教研与教改项目。先后获得学校师德先进个人、师德标兵称号。

教师被喻为园丁,用千百倍的耕耘,浇灌桃李满园香;教师被比作蜡烛,用成灰泪始干的燃烧,奉献自己的热和光;教师也似微微春雨,一丝一缕之中,润物细无声。教师更是人梯,筑巢育凤,呵护哺乳,最后让学生站在自己的肩膀上,展翅高飞。高校教师担负着培育高层次人才的重担,不仅需要躬行师德师风,也需要知道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瞄准新时代的人才培养需求,搭建优良的人才培养环境,不断提升教师教学育人能力,是当代教师的责任。

——题记


从教十五余载,始终牢记教育之初心,勇担育人之使命,以用心用情、淡然无私的情怀坚守在教育一线,搭建教学实践平台,致力于新专业申报及建设,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方法,浓浓师爱悉心引导学生,用默默奉献、诲人不倦的姿态诠释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深刻内涵,彰显师者崇高的师德风范。作为一名扎根于本科教学和研究生培养工作一线教师,我始终秉持一个信念:甘为人梯,筑巢育凤,惟愿学生站在自己的肩膀上,飞得更高更远。

厚植初心,躬行使命

习近平指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我认为,教师就是要教书育人,加强学生品德修养,培养奋斗精神,既要教育引导学生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也要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高远志向,历练敢于担当、不懈奋斗精神,具有勇于奋斗的精神状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做到刚健有为、自强不息。我深爱着教育事业和教学工作,时常提醒自己要坚守教师的使命初心。

申报新专业,筹建导航工程系。2019年,学院聚焦国家战略和行业需求,决定申报“导航工程”本科专业。我作为专业申报小组组长,克服人员少、申报思路不统一、基础薄弱、时间紧等诸多困难,通过多方调研和走访,借助并聚合现有资源和力量,加班加点撰写和整理申报材料,新专业最终成功获批并于2020年开始招生。“导航工程”本科专业的开设,为智能导航和智能交通等前沿发展领域的人才培养进行了布局,也拓展了学校水路交通领域和学院的人才培养空间,引起了大连海事大学、集美大学等水路交通相关院校和行业的高度关注。新专业获批后,我又作为筹建组组长继续推动导航工程系建设。新专业、新系,一切都是从零开始。首先,筹建组通过使命愿景激励等方式,吸引和整合了一些学院专业师资力量,包括学院的国家人才计划学者、导航领域的老教授等等,形成新专业的基本教师队伍;通过四处走访和征询,物色合适的年青教师人选,扩充专业人才队伍;多方调研、走访和问卷,制定了新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围绕课程体系教学实施、教学实践环境构建等开展了一系列工作。目前,导航工程系已正式成立,“导航工程”专业本科生的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也步入了正轨。新专业已经产生出显著的示范效应,在2021年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中“导航工程”专业成为我校的9个A+专业之一。

图一 导航工程专业实践条件建设调研与学习

申报硕博士点,建设新学科体系。作为主要成员,我参与申报了“导航与信息工程”学科专业的硕士点和博士点,形成导航领域的本科专业和研究生培养完整的学科体系,丰富了学校水路交通的学科专业配置。

能亲身参与一个国家战略新兴领域专业的构想、申报、建设、实现的全过程,能亲眼目睹一个个充满朝气的导航工程专业学生在身边一天天进步和成长,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我为能给学校和行业的人才培养添砖加瓦奉献一己之力而感到由衷地高兴和自豪。

图二 到武汉大学开展新专业建设交流和调研

潜心筑巢,甘于奉献

负责创建船舶交通大数据实验室。新时代的人才培养需要不断提高高等教育办学水平,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和平台,提高教学质量,以满足新形势下的教学要求。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满足学生的教学和培养科技创新能力需要,我作为负责人创建了船舶交通大数据实验室,花了两年时间搭建了船舶交通大数据平台。为了充分利用有限的场地,我反复琢磨和探讨,设计了实验室空间布局、线路布配方案和实验桌形状等。实验室建设涉及设备招投标、软硬件安装、通信网络铺设、以及远程服务器集群搭建等工作,还有实时数据的采集和整理,系统的调试和维护等工作都是耗时费力、充满技术含量,工作量巨大。为了高质量地建设实验室的教学与实验环境,我倾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严格监督安装和施工,反复调试,事无巨细,比自己家房子装修花费的精力还多,最后高质量地完成了实验室建设,实验室一期和二期两个阶段的建设成果,都受到学校验收专家组一致好评,评定结果均为优秀。

图三 船舶交通大数据实验室

拓展实验室功能,服务师生科研教学。除了满足学生教学与实验功能外,我利用船舶交通大数据实验室自身数据和计算资源,为师生的科研项目、科技创新活动以及毕业论文等提供船舶交通数据和数据处理平台支撑,极大地方便了学院的教学科研工作,也给实验室工作带来了大量的额外工作负担,虽然很辛苦,但我觉得这对全院教师和学生的科研与学习都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总是积极地为师生提供数据服务和计算分析工作,并做好平台的日常维护。同时,我注重平台的更新和教学功能开发,目前正在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开发搭建新的教学平台和科研实验环境。实验室和船舶交通大数据平台建成后,为师生提供实验数据和数据计算服务近百件次/年。

推进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为满足研究生实习实践需要,我作为负责人与业内单位共建了“武汉理工大学—新阳升”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为“交通运输工程”、“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以及“导航与信息工程”等专业研究生提供了先进的应用开发环境和真实场景的实习实践场所,并在新阳升科技公司遴选高水平的高级工程师作为学生的企业导师,满足学生培养需求,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每年在本联合培养基地学习的学生规模保持在6-8人/年。

牵头学院海南三亚科教园建设工作。目前,武汉理工大学正在海南建设三亚科教园,这是学校向外开拓和发展的重大机遇。我在武汉理工大学三亚科创园建设过程中一直代表学院积极参与和推动,结合海南自贸区发展战略和学院的学科优势,组织开展了公共科研平台、过渡性平台和个性化科研平台的论证、申报和设计规划工作,经过两年多时间的反复论证、调研、申报和设计,目前已依托学校三亚科教园为学院申请到了约2000万元的公共平台建设经费,并规划在三亚科教城3号楼建设和维护一层楼约1100平米的教学科研场所,这将极大地拓展学院科研与人才培养发展空间,促进水路交通领域学术科研的成果转化,有利于行业前沿技术的落地和应用。学院的海南专项研究生招生工作已经完成,新生于2021年9月正式入驻三亚科教园。无论是平台建设,还是海南专项研究生教学环境建设,为了集体的发展,我努力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坚持着,忙碌着。

勤勉育人,润物于微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培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浸润的过程。我从点滴处入手,细微处坚持,努力做到润物细无声。我通过研究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阶段的培养方式,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教学手段和教育方式,促进学生进步成长。作为导航工程这个新专业的第一任班主任,我定期到学生宿舍谈心谈话、开班会交流反馈、召开主题报告会、自习纪律监督、课堂抽查等方式,从日常细节中规范学生行为,疏导与检查相结合,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图四 到宿舍与学生交流

担任班主任,解决新专业的认可度问题。导航工程专业招收第一届学生,我自告奋勇担任其中一个班的班主任,心里想的就是要对学生负责、对家长负责,也对学院、学校负责,把学生带好。在学生入学阶段,针对部分入学新生及家长对导航工程新专业不了解、对专业为何开设在航运学院、对余区教学环境的质疑、对新专业发展方向的误解等诸多问题,围绕学生对新专业信任度开展了针对性教育。组织全系教师与学生和家长线上线下交流,围绕新专业内涵、培养方案、导航工程学科特色、未来就业方向、实习实践环节、科技创新活动以及未来应用前景等问题深入沟通,解除了学生和家长对新专业的疑虑;通过与学生面对面的谈心、交流和答疑,让学生明晰开设新专业的初衷和感受到学院办好新专业的决心与努力,让学生明白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增强了信心;通过邀请武汉大学张小红教授和陈锐志教授、水运科学研究院的耿雄飞教授等多位学科与行业内的名家为学生作专题报告,开阔了视野和思路,大大增强了学生对新专业的认可度和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学习氛围浓厚,我所带的班级学生学分平均绩点为全年级第一。

组织活动,细心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启迪思维。在学习阶段,通过组织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提高学生对知识学习和科技创新的兴趣,拓展课堂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我利用学生期末考试完成后的空余时间为导航工程专业学生举办了C语言编程冬令营活动,大大提升了同学们的团队协作意识和编程学习兴趣。陈岩硕同学在上大学前已自学了Python和C++,他说:“虽然自己有一点C语言基础,但这次编程冬令营活动在思维模式上给予了我许多启发,希望以后可以多举办类似的学习交流活动。”

图五 组织学生开展C语言编程冬令营活动

细心抓养成,耐心塑品格,悉心育人才。在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教育中,我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时有懈怠,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一些缺点。我会站在学生的视角,为同学们分析形势和发展潮流,引导他们树立长远的发展目标;通过设置课题和专题教育,让学生增长见识,丰富学识,促使同学们思考和拓展人生格局;通过严格要求,训练学生的研究和开发技能,锤炼意志,形成良好习惯;在研究解决实际问题中,达到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的品格,引导同学们心无旁骛求知问学。我努力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并用心用情去培养学生。

在教书育人过程中,我既关心学生的学业,也关心学生的成长。既努力取得高水平成果,更努力追求成长成才。我所指导的硕士研究生王森杰,研二时在学业上遇到很大的障碍,对科研失去了信心,一度打算放弃学业。我坚持不懈地做思想工作,培养兴趣,树立信心,关心生活,使他找回了自信,发表了多篇高水平论文,申请了专利2项,最终他以优秀的成绩毕业,并找到了满意的工作岗位。

我曾经指导了一名海事管理专业的本科生的科技创新项目,他名叫李胜利。这位同学在科技创新题目是针对船舶缆绳的受力分析和形态仿真展开研究,由于此前的力学基础不是很好,对完成选题信心不足。我首先为李胜利同学分析了选题研究的关键点和难点,从物理角度讲解缆绳的受力分析和形变机理,引导他利用微分方法去简化问题,并鼓励他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最后,李胜利自己琢磨出了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多年后,在某省会城市交通规划设计院工作的李胜利特意给我打电话说,非常感谢何老师当年的循循善诱,使自己逐步对科研产生了兴趣,体会到了解决问题的乐趣。

在学生毕业多年后还能时常收到一声声问候和温暖的反馈,使我感受到了许许多多的欣慰和满足,这是作为一名教师成就感的源泉。  

图六 指导研究生学习与科研

创新工作,反哺教学

通过学术研究和科研成果促课堂知识教学。教师通过言传身教,影响和激励学生进步,自己得有一桶水,才能一瓢一瓢的浇灌学生。在履行教师职责的基础上,要跟上时代脉搏,提高教学质量,知识更新是高校教师必修课。我通过尝试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跟踪学习学科前沿知识,利用科研促进教学,采用科研成果和项目开发的系统,搭建教学平台,打造前沿知识的教学环境,提升教学质量。我利用高水平学术论文作为课堂上的范例,让学生了解前沿知识;通过自己发表的相关学术研究论文和科研成果,作为学生的练习范例,丰富了教学内容。由于自己的研究有切身的体验,能将研究过程、遇到的困难和思考过程,讲授得更全面和透彻,因而课堂教学效果更好。

通过项目成果应用和社会服务促教学实践。知识不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我通过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开发平台,应用于行业实践、服务于社会需求,同时也可以让自己更深入的了解行业现状和社会需要,可以让教师的知识技能紧跟时代前沿和市场的需求,加深对知识和前沿技术的理解,从而促进学术研究,丰富教学案例。往往在现实中具有实际应用的案例和实践,学生会更感兴趣。

通过科技创新和教研项目促进教学研究。通过申报教研项目,探索教学方法,不断提升教学能力。我主持了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船舶导航与交通大数据教学及科研实践条件建设”、校重点教研项目“行业背景下导航工程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等项目;多次指导本科生“国创”项目、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等科技创新活动并获得多项奖项;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获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2人次、指导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获校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人次。这些项目既支撑了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的探索,也直接锻炼了学生的个人能力。

图七 组织召开主题班会和专题教育活动

这是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生活节奏快、网络繁杂事务繁多,教师身兼教书育人、学术研究、学科建设等多重职责,事情多,压力大,容易流于烦躁和喧嚣。教师,需要静下心来,潜心耕耘,在践行本职中见真章,在育人成才中显品格,衔枝筑凤巢,润物细无声,我时常这样勉励自己。



联系我们

  •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和平大道1178号(邮编:430063)

  • 电话:027-86581991

  • 传真:027-86581991

微信扫一扫